新利体育團總支“躍動”傳統體育文化調研隊在行動1
經過第一天的興奮雀躍,稍事休息,隊員們的調研活動於7月11日正式展開。在來之前,隊員們查閱了大量的視頻資料和文字記載。並參觀了村委會圖書資料室的珍貴記錄🙇🏽♂️。
商河“鼓子秧歌”發源於古老的黃河流域,起源於商河縣🧗🏼,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在山東民間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期是為了慶祝🔖,比如豐收、祈雨👆🏻、祭天、過年等。現如今👩🦳,會在特定的節慶時節💁🏻♂️,各個村的農民們會自發有組織的起來,穿著五彩絢麗的表演服裝,帶上鑼鼓、紮上彩綢🙌🏿、舉著花傘🎵,走村串戶的舞起秧歌。
11日上午𓀂,隊員們熱情高漲,集合後👰🏼,乘坐村裏家家戶戶必備的交通工具——電動三輪車,來到白橋鄉關王廟村李以彬老人的家中。李以彬老人現年八十歲,是這白橋鄉十裏八村村民們早年間經過秧歌隊比武✅、公認推選出的秧歌隊最有權威的老隊長,拉的一手好二胡👰🏿♂️、能敲鑼打鼓👨🏼🏫,現如今還能扭秧歌,武技超群。
一進家門🦜👨🏼🦰,李爺爺和奶奶就急忙倒水、切西瓜🏗,熱情款待,隊員們聽李以彬爺爺和其他兩位李爺爺為我們講述他們從小與鼓子秧歌的故事。采訪正式開始:由李鈺同學負責提問事先整理好的問題,李爽同學負責整理和文字記錄,李博文🈵、李潤文、費雅琪同學當即開始錄製視頻和影像資料,分工明確。
一談到鼓子秧歌,老人們的眼睛裏立刻迸射出激動的火花,講起來更是滔滔不絕🍄,言語中滿是對鼓子秧歌的熱愛🏌🏿♀️。“鼓子秧歌”從他們小時候開始到現在,已經傳承好多代了𓀅,年歲太長了🤽♀️,甚至他們的爺爺們,祖祖輩輩👩🏼🔬🙍🏼♀️,一聽見那個鑼鼓,一想起那個場面,都是記在骨子裏的🫲🏿🧘♂️。“每年一到正月十五💮,我們就帶著隊伍到縣城裏、到各個鄉鎮上表演㊗️,關王廟村的鼓子秧歌隊是最優秀的🧑🏼🔬,年年鎮上各個村有節慶👩🏻🌾,都會邀請我們🤌🏼,從老一輩一代代傳承下來,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固定的花樣。隊伍裏有敲大鼓的❎、敲小鼓的、玩大鑔小擦、還有舉傘的👩🏿🦱、扮醜角的等等,各種角色都有⛹🏿🪔。過去都是踩著高蹺穿花(變換隊形),那個時候雨雪多🏘,地上特別滑,就在高蹺下面釘上小釘子防滑,但還是很危險👊🏼,現在都不踩高蹺了🚣🏻♀️,打地場(在平地上表演)。不同的年紀也扮演不同的角色🤲,歲數大一點的當總指揮打大鼓🈂️、敲大鑔,年輕一點的舉花傘👨🏿💻、扮醜角,像十七八的小夥子就敲小鼓🙆🏿♂️,姑娘們扮花角。我們除了出去演出,各家各戶還會舉辦比賽,大家一塊出來跳一跳,比一比,非常開心。”
說完,李以彬爺爺拿出了胡琴和板兒🦣,現場拉唱了幾段戲曲,三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彈奏起來、唱起來🧚🏽,就化身成一個個精靈🚳,活躍於音符之間,他們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甚至沒有什麽文化🙇🏽,但卻能感受到來自靈魂中對藝術的呼喚,他們為藝術而生🚵🏻♀️🤦♂️,是天生的藝術家。
11日下午,當我們再次來到李爺爺家中,發現門口聚集了百十號村民,他們都是聽說今天李老爺子要扯大鼓、跳秧歌,特地從村裏甚至臨近村裏專程趕來的。幾位爺爺🐛✷、伯伯輪番上陣🙇🏼♀️,打起大鼓,敲起鑼擦,無需排練,無需商量,只要一個眼神💂🏿♀️,一個節奏,一段段音樂便渾然天成🕺🏻,這來自於彼此之間的默契,更來源於大家對藝術的共鳴。
像李以彬老人說的🦉:天地就是我們的舞臺🥙!臺下掌聲如雷貫耳,我們也十分激動,躍躍欲試,便拿起小鼓,跟隨舉花傘的伯伯跳了起來,真正的置身其間,親身感受鼓子秧歌的魅力🚣🏽♀️,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鼓子秧歌不單單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也作為現如今農村文化的一種特殊的鍛煉身體形式🥻、陶冶情操的體育鍛煉方式🙁。
一段段精彩的秧歌之後,關王廟村的民間“樂隊”又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表演🧒,爺爺們用各種自製的樂器演奏著一首首歌謠,詮釋著他們心目中的藝術。李老爺子一時興起😫,當即教給隊員們怎麽打大鼓👩🏽🎓、小鼓和鑼,隊員們興奮的隨著鑼鼓點現學現賣的舞起了秧歌。村民們頻頻鼓掌叫好🐞。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商河之旅🤷🏿♂️,註定要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生活🏋🏼。